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师者匠心,育人筑梦|走进西电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杨如森

时间:2025-01-20 15:45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为人师表典范和先进工作典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度共评选出10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师者匠心,育人筑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优秀研究生导师,汲取榜样的力量!

杨如森,4001老百汇net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esearch》国际期刊编委等。

专业方向

杨如森教授长期深耕于生物分子自组装制备智能材料和结构等国际前沿领域,在微纳振动能量收集和自驱动智能传感系统的探索中屡获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 Nanotech.》等顶尖国际期刊,被引用次数达15000余次。多次受邀在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大会报告,累计达50余次。先后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NSF Career Awar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cKnight Land-Grant教授称号、3M公司杰出青年教师奖以及“Nano Energy Award”等诸多荣誉,自2019年起连年入选Elsevier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育人成效

杨如森教授作为学校“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的负责人,始终扎根于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全力促进学生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他共培养博士毕业生3人、硕士毕业生17人,多名学生斩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优秀毕业生以及校级优秀研究生等殊荣,所带领的团队荣获先进集体与“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文化示范基地等称号,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第五届和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分别荣获银奖和金奖,主讲的《晶体物理》2024年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工程案例库。

杨如森教授通过周报、组会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借助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团队中营造浓郁的互助氛围,实现了学术经验的高效传承;每周定期召开文献会,分享阅读心得,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新灵感,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活动,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收获了良好的研究生育人成效。

育人心得

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导师职责的核心所在。在多年育人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与广大导师探讨分享。

因材施教,明确培养目标

硕士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夯实理论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博士生培养则聚焦于前沿探索与独立创新。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背景、能力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让他们在适合的方向上发挥潜能,实现成长。

重视科研思维培养

研究生阶段,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独立能力。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与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导师的重要职责。

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以平等和信任为基础。开放的学术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容不同意见能推动思想碰撞。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选择,鼓励他们挑战权威、勇于表达,是建立良好学术生态的关键。

强化职业发展指导

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为了学术成果,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在未来职业中脱颖而出。导师应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提供学术交流、实习实践等资源支持,同时传授求职技巧和职业规划经验,助力学生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导师的学术态度和为人处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严谨治学、勤奋工作的示范,引导学生形成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品质。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生阶段面临较大压力,导师需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研究生培养不仅是学术的传承,更是人生智慧的引领。研究生导师应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在育人中成就学生,也实现自我价值。